來源:校(院)黨史學習教育專班材料宣傳組        發(fā)布日期: 2021-05-18
中共湖北省委黨校 湖北省行政學院
黨史學習教育簡報
第18期
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1年5月9日
【我心向黨·體會交流】
編者按:我校(院)常務副校(院)長陶良虎同志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習期間,撰寫黨史學習教育體會交流文章《百年黨史是“四個自信”的源頭活水》,在4月30日《學習時報》《黨校(行政學院)通訊》第102期第一版刊發(fā)。該文系統(tǒng)梳理了我黨的道路探索史、理論創(chuàng)新史、制度建設史和文化自覺史,進而論證百年黨史是堅定“四個自信”的豐富滋養(yǎng)和強大動力,為我們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思路方法。以下全文轉載。
百年黨史是“四個自信”的源頭活水
常務副校(院)長 陶良虎
百年黨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道路探索史、理論創(chuàng)新史、制度建設史和文化自覺史,學習百年黨史,增強對黨的百年奮斗史和偉大成就的科學認知、價值認同、情感歸屬,為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堅定信仰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豐富滋養(yǎng)和強大動力。
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興衰成敗的道路探索史
道路問題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就始終把道路問題作為最根本的問題,積極探索并成功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回顧百年黨史,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建立在我們黨百年艱辛探索基礎上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一開始想走蘇聯(lián)那樣的中心城市暴動的道路,實踐證明這條道路走不通。通過總結經(jīng)驗教訓,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后,黨帶領人民迅速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恢復國民經(jīng)濟,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成功探索了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隨后,帶領人民發(fā)憤圖強,遵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的基本方針,在探索中前進,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性成就,為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累了經(jīng)驗,提供了條件。改革開放以來,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和基本路線,在探索和實踐中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學習黨史,我們深刻地感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艱辛探索得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來自于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來自于科學理論指引、制度保障和文化底蘊,也來自于當代中國的成功實踐。這條道路是給中國人民帶來幸福安寧的正確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新時代、引領新時代發(fā)展的康莊大道,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們有理由相信,具有無比廣闊舞臺、具有無比深厚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前進定力的中國道路,必將是一條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道路。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上堅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動搖我們”。
百年黨史,就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偉大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的理論創(chuàng)新史。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自從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科學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前途就光明起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艱辛探索,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相結合,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全方面、開創(chuàng)性歷史成就,發(fā)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學習百年黨史,我們就會更加深切感受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奇跡。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自覺歷史使命,創(chuàng)造了極其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理論自信的強有力支撐。
不斷自我完善的制度建設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深刻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jīng)驗,在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中建立起來的保證億萬人民當家作主的全新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回顧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致力于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新社會,不但提出了關于未來國家制度的主張,而且積累了在局部地區(qū)執(zhí)政的寶貴經(jīng)驗,如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為新中國國家制度的構建和發(fā)展作了充分的理論準備。經(jīng)過28年浴血奮戰(zhàn),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和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成為中華民族實現(xiàn)站起來的重要標志和制度支撐。在國民經(jīng)濟恢復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鞏固發(fā)展我國的國體、政體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jīng)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重要制度,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向更加成熟定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為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學習百年黨史,我們就會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植中國大地,具有深厚文化根基,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xiàn)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持續(xù)推動中國進步與發(fā)展、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yōu)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
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的文化自覺史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chuàng)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回顧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始終自覺地將自身的發(fā)展與中國文化的前途命運緊緊關聯(lián)在一起。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建立,以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都是自新文化運動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將其運用到革命實踐當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不忘文化陣地,先后領導了左翼文化運動,延安時期又大力推進陜甘寧邊區(qū)及各根據(jù)地的文化建設,為抗日戰(zhàn)爭和中國革命最終取得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特別是毛澤東在1940年發(fā)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用較大篇幅陳述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并將這種文化概括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文化,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前進的方向。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把新文化與新政治、新經(jīng)濟并列,作為新社會、新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創(chuàng)建了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嶄新的、人民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先后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建設基本原則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形成了新中國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第一個高潮。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地探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之路。黨的十二大把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定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一大戰(zhàn)略方針。黨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將建設先進文化上升至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的高度來認識??茖W發(fā)展觀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為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緊緊圍繞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重大問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黨的十八大將文化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文化自信成為“四個自信”不可或缺的內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文明程度得到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目標,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為新階段文化建設提供了總綱領、總指針。
學習百年黨史,我們就會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中華五千多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基礎上產生的,是在批判吸收了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因素上發(fā)展的,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而來的,凝聚了中國人民的智慧成果,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集中體現(xiàn)著社會主義的顯著優(yōu)勢,在國家治理中發(fā)揮了強大引領和推動作用。
學史增信,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yè)路到復興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最關鍵就在于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在接續(xù)推進偉大的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的百年征程中,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胸懷千秋偉業(yè),百年風華正茂,百年黨史是“四個自信”的源頭活水,更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源泉。